蔡正仁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蔡正仁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时间:2025-07-05 08:03:03
蔡正仁 - 基本介紹
蔡正仁,男,上海昆劇團國家一級演員,上海昆劇團團長。1941年7月2日出生,1961年畢業於上海市戲曲學校,工小生。師承俞振飛和沈傳芷等昆曲名家,同時得到薑妙香、周傳瑛等指點。江蘇吳江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市藝術教育委員會顧問、上海市政協藝術團副團長、上海市昆劇聯誼會會長、上海昆劇團團長。一級演員。主演有《長生殿》中唐明皇、《牡丹亭》中柳夢梅、《撞鍾分宮》中崇禎帝、《太白醉寫》中李太白、《奇雙全》中趙靜、《荊權記》中王十朋、《琵琶記》中蔡伯喈、《八陽》中建文帝、《白蛇傳》 中許仙、《玉堂春》中王金龍、《連環計》中呂布、《打侄上墳》中陳大官等。獲第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及第五屆上海戲劇白玉蘭表演藝術主角獎。曾出訪演出於美國、日本等國家和香港、台灣地區並講課。蔡正仁音色寬厚宏亮,表演灑脫大方,能昆能京,唱念俱佳,曆有“小俞振飛”之美譽。常演劇目有《長生殿》、《見娘》、《亭會》、《驚變埋玉》、《喬醋》、《迎像哭像》、《太白醉寫》、《販馬記》、《評雪辨蹤》等。
曾獲上海文化藝術節優秀成果獎、第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5屆上海戲劇白玉蘭獎等。曆任第八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文化部振興昆劇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昆劇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學藝術家聯合會委員、上海市藝術教育委員會顧問、上海昆劇聯誼會會長等職。
蔡正仁 - 藝術人生
《長生殿》劇照震澤鎮上的小戲迷⠠蔡正仁的父親是一位戲迷,當蔡正仁還在牙牙學語時,便常隨父親去看戲。吳江震澤是繁華的商業重鎮,蔡府家道小康,看戲自是不愁,蔡正仁看的戲也就越來越多:京戲、紹興戲(越劇)、蘇州說書(評彈)、常錫文戲(錫劇)乃至影戲(電影),但唯獨沒看過昆劇。看戲入迷了也會上癮,到了七八歲蔡正仁幹脆領著弟妹和小夥伴們,在自家廳堂裏唱戲作耍,甚至將課本裏的故事編成戲文自導自演。高小畢業時,看到報紙刊登的華東戲曲研究院昆曲演員訓練班的“招生啟事”,蔡正仁便偷偷請在上海的舅舅寄來招生簡章,盡管搞不到有關細則,但他卻獨自一人乘小火輪到嘉興,再坐火車到上海應考。當時招生60名,卻有6000多人報考。從鄉下第一次到大上海,又和那麽多城裏孩子競爭,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蔡正仁,就憑著平時學會的一曲《二郎山》、一段“秧歌舞”,考上了昆曲演員班。這是緣份。
秘訣就是“三部曲”
昆劇冠生演員蔡正仁有“小俞振飛”之稱,學老師的藝術能學到這般境界殊不簡單。問蔡正仁有何秘訣,他說是“三部曲”。他跟俞振飛老師,跟了足足二十七年。他說,向俞老師學戲,即“學了再看,看了再演,演了再說”。學了戲後先看老師的表演,然後輪到自己演了,老師再跟你說哪些地方演得不好。這“三部曲”就是陳雲所提倡的比較反複,經年累月,才能學到真本事。
能夠碰上俞振飛老師,蔡正仁深感此生有幸。他說,學生能否把老師的精湛藝術全部繼承過來,師生關係很重要。首先,老師要非常鍾愛學生,學生又要非常熱愛和尊重老師的藝術,這兩點缺一不可。老師與學生,要“心靈相通”。
“自小特別喜歡看武戲,最討厭看小生戲,最怕那些又尖又刺耳的唱腔,往往邊看邊打瞌睡。沒想到自己日後竟主攻起小生戲來了。”當年他考入上海戲曲學校後,老師看他文縐縐的,演武生前途不大,便叫他演老生。蔡正仁可樂了,他就跟著鄭傳鑒老師學老生戲。殊不知學了兩年後,俞振飛從香港赴京拍攝電影《斷橋》,期間回滬,粉墨登台專為昆曲班學生示範演折子戲《評雪辨蹤》。蔡正仁看得入了迷,“世界上竟有這麽好看的小生戲”,從此,他就對小生這個行當感興趣了。
一次,學校排《斷橋》,缺了一個“許仙”,小生組裏的學生試遍了,沈傳芷老師還不滿意,於是向老生組借人,讓蔡正仁卸下髯口一試,沈老師說,就要他了。
從此,蔡正仁便做起了“小生”。他在戲校學的幾十出小生戲,幾乎都是沈老師一手教的。1958年後,蔡正仁又得到俞振飛校長的親自指導和傳授。同時,蔡正仁還曾得到周傳瑛、朱傳茗、華傳浩等老師的指點。這些,都對蔡正仁的藝術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運河畔的喊嗓人⠠六十年代初,中國文藝百花園中又綻開一朵幽香撲鼻的蘭花――上海青年京昆劇團成立了。1961年,該團赴香港演出時,蔡正仁是“十塊金牌”之一。他在《白蛇傳》一劇中飾許仙,他的一招一式,甚至表情神態都像他的業師――京昆大師俞振飛,故而深受觀眾稱道,被冠以“小俞振飛”的美稱。時隔二十一年,1982年,蔡正仁在蘇州昆劇會演時,演出了《哭像》、《寫狀》,受到了廣大觀眾和同行的一致讚揚。俞振飛在蘇州觀看了蔡正仁的演出,當場揮毫,贈詩一首:轉益多師與古同,總持風雅有春工。蘭騷蕙些千秋業,隻在承先啟後中。這首詩不僅是俞老對蔡正仁表演藝術的高度評價,更寄托著老一輩藝術家對後輩演員“承先啟後”的殷切期望。蔡正仁就是這樣一位“承先啟後”的代表人物。
現在人們都稱讚蔡正仁的嗓子好,其實他並非天生就有一副寬厚洪亮的好嗓子。1957年,俞校長要帶領昆劇班學生到複旦大學演出,當時蔡正仁變嗓不久,他怕影響演出,早起就戴了一個大口罩,以保護嗓子。不料到晚上一上台,一點聲音也發不出,在台上如演啞劇,台下一陣哄笑,羞得他無地自容。那天的壓軸戲是俞振飛的《三醉》,優美動聽、剛柔相濟的演唱,博得了熱烈的掌聲。蔡正仁想:我一定要練出像俞老師那樣的好嗓子。這次演出,蔡正仁雖然丟了臉,但也成了他發奮練嗓的動力。
於是,他向老師們請教練聲的方法,每天清晨到空曠地裏去喊嗓。不久,學校放暑假了,蔡正仁回到吳江,每天清晨跑到大運河邊練嗓子,一練就是一個多小時。船上的艄公好奇地看他,過路的行人駐足圍觀,調皮的小孩學他喊叫……蔡正仁卻旁若無人,如同著了魔一般。暑假結束,回到學校匯報演出時,蔡正仁唱得清脆嘹亮,如換了一副嗓子,使全校師生大為吃驚。蔡正仁從此天天練嗓,三十年來,苦練加巧練,練就了這副金聲玉振的好嗓子。
做人演戲都像老師蔡正仁平時總愛咧嘴而笑,就像他的老師俞振飛,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不受名利的羈絆。昆劇團訪歐訪美,演員們爭先恐後地要求參加,而他則嘿嘿地謙讓於一旁。1983年,上海市文化局送他到市委黨校“強化班”學習,想培養他成為“上昆”的領導人,誰知他卻在“畢業誌願”裏寫道:“我要演戲,不想當官……”
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蔡正仁每年赴京開會期間都不忘與兄弟院團的演員切磋技藝,商討如何振興昆劇事業。他也曾到北京大學等高等院校為學生們講課、表演,竭誠希望年輕人能夠接受昆曲這一“國寶”。
進入90年代,蔡正仁等藝術家都已是知天命之年。接班人的問題,成為上海昆劇團的頭等大事。因此,當1993年“昆三班”學員�D�D時隔30多年後的又一批專業昆曲學員從戲校畢業、進入“上昆”當演員時,蔡正仁等劇團領導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此後的工作重點轉移到這批青年身上。為了昆曲藝術的未來,老藝術家們在演出之餘,還須投入教學第一線。人才要培養,也要“留住”。團長蔡正仁為此煞費苦心,除以情留人之外,更為他們創造了很多有利條件,並為他們提供多種成長的機會。
蔡正仁 - 個人軼事
心地光明,夫妻恩愛⠠蔡正仁在戲校時“十年寒窗”刻苦學戲,進了劇團一心唱戲,技藝上精益求精求精,演戲之餘則埋首研讀了大量的劇本,紮下了豐厚的文學功底。這種一頭鑽在業務堆裏的日子,直到“文革”開始才中止。蔡正仁這才想到要考慮自己的婚姻大事了。可他定睛一看,終日朝夕相處的女同學們已個個名花有主,有的還被好幾個男朋友追求著,蔡正仁不便橫刀奪愛,經朋友介紹同馮茵華相識結婚。可一開始並不那麽順利,蔡正仁已是黨員,而馮茵華的家庭則被認為有些“問題”,在那個極左的年代,他們的愛情不被批準。蔡正仁被拉到橫沙島批判了整整一個月。蔡正仁頂住了這一壓力,堅持同馮茵華結了婚。也許正是這種堅貞令馮茵華感激,信任了蔡正仁一生。婚後的生活是溫馨甜蜜的。
馮茵華是照像館的普通職員,愛丈夫所愛,蔡正仁演了30多年戲,馮茵華看了30多年,是蔡正仁最忠實的觀眾。長期的熏淘,使她對昆劇的鑒賞水平高於一般人。常對蔡正仁的演出提出中肯的意見。昆劇團為普及昆劇演唱辦了一個《每周一曲》培訓班,每星期馮茵華懷抱兒子前往參加。蔡正仁名氣日升,同女演員接觸十分頻繁,年輕時舞台形像俊美瀟灑,常收到大量女戲迷的來信傾訴愛慕之意。馮茵華從來沒有不安全感。有一次,演《畫皮》,有一個梁穀音要坐在蔡正仁腿上的動作。有人說三道四,馮茵華很大度地說“這是演戲的需要。他在台上演任何動作我都不會介意。”還有一次拍電視劇《牡丹亭》,《幽會》中有一個鏡頭,導演要求杜麗娘和柳夢梅應有一個非常貼近的身段,蔡正仁總是保持著距離,倒是馮茵華勸他:不要有心理壓力,該怎麽演就怎麽演。蔡正仁深切地感受到馮茵華對自己事業的理解和支持,生活中報以加倍的溫情和關懷。偶然間他們也會吵吵嘴,也總是蔡正仁讓步。他們還有一個吵嘴的“君子協定”,眼看戰爭要升級了,蔡正仁會立即把門打開,於是雙方會一個緘口,一個閉嘴,一切也就煙消雲散。
蔡正仁 - 活動年表
1961年12月21日,農曆辛醜年十一月十四日:上海青年京劇團1961年赴香港訪問演出
1984年6月,農曆甲子年:鄧宛霞1984年赴滬演出《白蛇傳》
1985年3月15日,農曆乙醜年正月廿四日:“紀念周信芳誕辰90周年、慶祝上海京劇院建院30周年”專場演出舉行
1985年7月,農曆乙醜年:上海工人文化宮、上海京劇院、上海手表二廠聯合主辦小生專場
1987年,農曆丁卯年:第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
1988年5月8日,農曆戊辰年三月廿三日,19時:首屆海內外梅蘭芳藝術大匯演第三天
1989年12月29日,農曆己巳年十二月初二日:人民大舞台建場80周年紀念京劇專場舉辦
1989年12月29日,農曆己巳年十二月初二日:上海人民大舞台建場80周年紀念京劇專場舉辦
1990年8月,農曆庚午年:香港鄧宛霞京昆劇團成立
1994年2月10日,農曆甲戌年正月初一日:1994年文化部春節電視晚會播出
1994年4月29日,農曆甲戌年三月十九日: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台開台祝賀演出舉行
1995年3月7日,農曆乙亥年二月初七日:蔡正仁在北京大學演講
1999年2月15日,農曆戊寅年十二月三十日:1999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2002年7月13日,農曆壬午年六月初四日:上海逸夫舞台演出
2004年1月24日,農曆甲申年正月初三日,13時30分:“海峽兩岸、京劇名家、歡聚逸夫、共度新春”大型演出活動第三場
2005年7月,農曆乙酉年:首套以昆曲藝術為主題的傳記類專題片DVD《尋夢半世紀》發行
2005年11月5日,農曆乙酉年十月初四日,晚:昆曲《梁山伯與祝英台》首次演出
2005年12月15日,農曆乙酉年十一月十五日,下午:第五屆中國金唱片獎揭曉
2006年1月29日,農曆丙戌年正月初一日,19時:2006南北演藝名家迎春戲曲大反串晚會播出
2006年2月15日,農曆丙戌年正月十八日:錢程從藝25周年研討會召開
2006年6月24日,農曆丙戌年五月廿九日,19時30分:“菊壇群星薈萃――金喜全展演月”第一場暨金喜全拜葉少蘭為師儀式舉行
2006年7月6日,農曆丙戌年六月十一日,14時:紀念沈傳芷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演出第一場
2006年7月17日,農曆丙戌年六月廿二日:2006全國昆曲小生演員培訓班開班
2006年8月19日,農曆丙戌年七月廿六日,下午:全國昆曲小生培訓結業演出舉行
2006年11月22日,農曆丙戌年十月初二日:上海市政協京昆與地方戲曲室成立
2007年4月20日,農曆丁亥年三月初四日,19時15分:高一鳴作品演唱會舉行
2007年4月28日,農曆丁亥年三月十二日: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戲曲文藝晚會舉行
2007年10月3日,農曆丁亥年八月廿三日,13時30分:跨越時空的京昆情緣――迎國慶慶回歸京昆合演重現經典係列演出第一場
2007年10月6日,農曆丁亥年八月廿六日,13時30分:跨越時空的京昆情緣――迎國慶慶回歸京昆合演重現經典係列演出第二、三場
2007年12月1日,農曆丁亥年十月廿二日,19時15分:言慧珠表演藝術教學成果研討活動第一天
2007年12月2日,農曆丁亥年十月廿三日,13時30分:言慧珠表演藝術教學成果研討活動第二天
2007年12月20日,農曆丁亥年十一月十一日,14時:北方昆曲劇院建院五十周年紀念演出第三天
2007年12月29日,農曆丁亥年十一月二十日,13時30分:上海逸夫舞台演出
2008年4月28日,農曆戊子年三月廿三日:《劇壇瑰寶――上海優秀傳統表演藝術整理搶救作品精粹》音像專輯發行
2008年4月30日,農曆戊子年三月廿五日,晚:北京保利劇院演出
2008年5月8日,農曆戊子年四月初四日:上海昆劇團團慶三十周年北京演出第三天
2009年1月25日,農曆戊子年十二月三十日,21時:2009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2009年6月26日,農曆己醜年閏五月初四日:第四屆中國昆劇藝術節、第四屆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落幕
2009年9月27日,農曆己醜年八月初九日:“海峽梨園情――2009大型中秋戲曲晚會”舉行⠀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