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廣州銀行
作者:萧亮 来源:侯旭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7-05 08:20:33 评论数:
來源:新金融琅琊榜

從北上廣到北上深,見證了一座城市的失落。廣州銀行也在漫長的迷失之中,距離城商行第一梯隊越來越遠。
1989年,廣州GDP超越天津,成為全國經濟總量排名第三的城市,此後“京滬穗”(北上廣)漸入人心,成為公認的一線城市。
1995年全國城信社改革啟動,很快京滬穗三地分別成立了城市合作銀行,也就是後來的、與廣州銀行。
經曆了30年的歲月變遷,北京銀行與上海銀行穩居城商行頭部,廣州銀行卻在泥濘中掙紮已久。
在頭部城商行跨越3萬億乃至4萬億大關的時候,廣州銀行的資產規模還不到萬億,不僅被頭部機構甩開了距離,在城商行第二梯隊中都難以找到位置了。
今年初,廣州銀行主動撤回IPO申請,為長達16年的上市之路再次劃上了休止符。複雜的股權結構與房地產壞賬壓力,扼住了這家銀行的“喉嚨”。
城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商行的命運。本世紀以來,從“北上廣”到“北上廣深”,再到“北上深”,以及新一線城市的崛起,廣州的失落在所難免。
失落的城市,迷失的銀行。這樣的敘事,並不令人感到陌生。
01
IPO折戟
2009年,完成重組的廣州銀行雄心勃勃,製定了“三年上市”的目標,期望借助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力量,快速推進資本化進程。
彼時的金融市場環境相對寬鬆,城商行上市的熱情高漲。廣州銀行也順勢而為,積極布局,試圖在資本市場中搶占一席之地。
然而,現實卻給了它沉重一擊。市場環境的波動,同業競爭的白熱化,以及內部層出不窮的問題,使得這一計劃不斷被擱置。
2018年,廣州銀行重啟上市計劃,並將其列為重中之重的“1號工程”。經過兩年的籌備,於2020年正式向證監會遞交申請。2023年3月,深交所正式受理廣州銀行IPO申報材料。
此後一年多,廣州銀行屢屢因財務資料過期而被中止上市,到去年6月,廣州銀行第5次更新了招股書。
2024年8月,由於
合作的審計機構天職國際因造假問題遭到證監會處罰,廣州銀行不得不更換申報會計師,導致IPO進程被再次中止。
在一次又一次的波折之後,2025年1月,廣州銀行最終選擇撤回申請,這場長達16年的資本市場“長跑”以失敗告終。
02
業績滑坡
廣州銀行近年來的財務表現,成為其迷失軌跡的鮮明寫照。
從營收來看,2020年-2024年,廣州銀行的營收分別為149.18億元、165.64億元、171.53億元、160.03億元、137.73億元,同比變化依次為11.5%、11.03%、3.56%、-6.71%、-13.93%。
從盈利來看,2020年-2024年,廣州銀行的淨利潤分別為44.55億元、41.01億元、33.39億元、30.17億元、10.23億元,已經連續4年下行,2024年更是驟降近七成。
在不良貸款方麵,2021-2023年期間,廣州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從1.57%升至2.05%。雖然2024年不良貸款率降至1.85%,但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核銷、轉讓等“技術性操作”實現的,而代價則是利潤的進一步犧牲。
其中,廣州銀行還為自身在信用卡業務上的激進付出了代價。2018年到2022年,在全行業擴張放緩之際,廣州銀行的信用卡貸款餘額從429.16億元增長到1015.08億元;2023年該行主動踩下了刹車,但為時已晚,信用卡不良率飆升至4.88%。
淨息差方麵,從2020年的2.11%降至2024年的1.28%,貸款定價下行與存款成本剛性矛盾突出。與此同時,信貸市場需求疲軟,傳統的對公業務模式難以持續。
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一方麵是宏觀環境的壓力,其中房地產行業風險的傳導對廣州銀行影響巨大;另一方麵,其自身戰略失誤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03
治理迷局
廣州銀行的迷失,與其治理結構的缺陷密切相關。
在股權方麵,早期廣州金控持股比例超過92%,盡管經過多次增資擴股後稀釋至42%,仍涉及多達1000多名未確權股東,被證監會質疑“股權不清晰”。
更重要的是,這種“國資主導+分散小股東”的股權結構,使得決策過程中利益博弈複雜,決策效率低下。
人事方麵,原董事長姚建軍在掌舵15年後因違紀被查,同樣暴露了廣州銀行內控方麵的漏洞。
合規風險也頻頻發生。據廣州銀行此前披露的招股書,2021年至2023年共收到26張罰單,合計罰款金額近5000萬元,其中最高一筆罰沒金額達到1168.4萬元。
2024年,廣州銀行至少3次吃到監管罰單,涉及該行南京分行、信用卡中心及佛山分行。
04
破局之困
如今,廣州銀行既要處理曆史遺留的壞賬包袱,又麵臨資本補充壓力與監管趨嚴的雙重約束。
尤其是資本補充方麵,廣州銀行曾在招股書中提到,上市預計融資金額為94.79億元,計劃用於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提高資本充足水平,以支持業務發展。
然而,隨著IPO再次夢碎,隻能依靠利潤留存,或者寄希望於增資擴股。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廣州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僅為9.07%。
目前的形勢下,廣州銀行大概率要靠國資大股東注入資金。參照溫州銀行等地方銀行的化險路徑,有可能以地方專項債形式充實資本。
一家一線城市的老牌城商行,坐擁天時地利,卻走到如此地步,唯有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