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小夥伴想了解六國地圖,今天小編專門整理了六國地圖的相關內容分享給大家,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錄一覽:
- 1、秦統一六國劃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在未滅六國前的地圖是怎樣的?
- 2、古代七國地圖分布是什麽?
- 3、六國是哪六個國家地圖
- 4、曆史中六國是現在哪些地方
秦統一六國劃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在未滅六國前的地圖是怎樣的?
秦在未滅六國前的地圖如下所示:
這個時候的秦國還是很弱小的,相比於春秋初期疆域幾乎是沒什麽變化。沒辦法,但是在他周圍的國家都太強大了,再加上秦國地處偏僻,人口,糧食都無法和周邊國家相比。
1、公元前361年,商鞅變法前
這個時候,秦國剛剛和魏國打了一仗。雖然當時秦國的老大秦獻公是很有個人能力的,但可惜秦國國力無力與強大的魏國抗衡。結果不僅老大秦獻公被這場慘敗給氣死,河西也被魏國搶走,就連秦國的都城,也怕遭到魏國襲擊,而從櫟陽遷往涇陽。
2、公元前361年,秦惠文王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國力大大增強,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忍辱負重的秦國了。從地圖上就能看到,巴,蜀二國已經被秦國所滅,義渠也向秦國稱臣,就連當初的河西,也從魏國手中搶了回來。
3、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
為了打開東進中原的通道,秦國便派大將白起在伊闕和魏國,韓國及東周聯軍展開會戰。會戰結果不言而喻,秦國大勝,自此秦國軍隊進入中原,開始他逐鹿中原的進程。
4、公元前279年
不論是春秋還是戰國,楚國都是十分強大的國家。遼闊的疆域給了他充足的人口,因此楚國是南方當之無愧的霸主。但沒有想到,在名將白起麵前,楚國打敗,損失了大片土地。從此秦國勢力發展到楚國心腹地帶,就連楚國的首都,也暴露在秦國軍隊的麵前。
5、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
楚國被秦國打敗,就隻剩下一個趙國能和秦國展開大規模戰爭了。但是在白起麵前,別說打敗趙國了,就連趙國的40萬俘虜,都被挖個坑給埋了。在這種情況下,秦國一統六國,已經是指日可待了。
古代七國地圖分布是什麽?
古代七國地圖分布如下圖所示: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實亡。
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秦並六國
秦國雖然暫受挫敗,但實力雄厚,六國沒有一個能單獨抗秦。秦國統一六國的形勢完全成熟了。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
公元前241年趙龐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複存在。秦乘勢各個擊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麵結束。
六國是哪六個國家地圖
秦始皇統一的六國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
1、齊國——在今山東淄博。
疆域為位於今天山東。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被左丘明的《左傳ⷨ儥 줺十七年》、《國語ⷩ》和司馬遷的《史記ⷥ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
2、楚國——在今湖北荊州。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3、燕國——在今北京。
這個時期燕國的疆域,主要包括冀北、今北京地區和遼寧西部的大淩河流域,周圍多分布著戎狄和貊部族,東南與齊鄰接。
4、韓國——在今河南新鄭。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麵,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5、趙國——在今河北邯鄲。
趙國全境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
國都在晉陽(今太原),前425年遷中牟(今鶴壁),前386年趙敬侯遷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前372年趙成侯立邢為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橋東區),為趙之別都,趙國在邯鄲、邢台定都長達一個半世紀。
6、魏國——在今河南開封。
境內現包括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西部和河北南部。它西臨秦國,東臨淮河和迎水,西臨齊國和宋國,西南與韓國接壤,南與楚國接壤,北與趙國接壤。
魏國第一個都城是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惠王將都城從安邑遷往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從此,魏國稱梁。
擴展資料: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實行了一係列政策,主要是: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的文本;修築長城,馳騁正道;6個國家的人民和平民被迫遷移。
秦統一六國後,為了防止六國貴族因宗族關係而“複燃”,他們被迫遷往鹹陽看管皇陵,或遷往西南偏遠地區。一些平民也被迫遷移,這被稱為“遷移”,去做苦工,比如采礦和挖鹽井。
公元前215年,秦軍大將田孟攻占九元江南,設34個縣,並建立九元縣(位於內蒙古包頭市西北部)。
六國統一後,商鞅變法時強烈反對的各種學校和人才都來秦國任職。也許是秦始皇采用了“具有秦特色的商鞅變法”,導致了秦朝各種迷信的盛行。
其中,黃老道家與陰陽學校綜合儒家理論,法和道教提出所謂的“五結束第一美德”,尤其是信任的第一個皇帝,誰相信秦是美德,美德和周的水,水會抑製火,所以秦贏得世界。
齊言的儒生也對儒家的“以訛傳訛”進行了改版,認為自古以來就有“以訛傳訛”的說法。
曆史中六國是現在哪些地方
秦國統一的六國指齊、楚、燕、趙、魏、韓,現今分別指以下地方:
1、齊國繼承了東魏所控製的地盤,占有今黃河下遊流域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以及蘇北、皖北的廣闊地區。
2、楚國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
3、燕國主要包括現今北京、天津、廊坊、唐山、承德、張家口等地。以現在的北京西南為都城。
4、趙國極盛時期版圖跨越了河北、山西、陝西、內蒙四個省區以及河南、山東兩省的部分地區。
5、魏國疆域廣闊,主要控製著中國北方地區,北至沙漠、河套,南至江淮,東至海,西至流沙。
6、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新鄭)。
擴展資料:
秦國統一六國的主要原因:
1、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不僅發展了經濟實現了富國強兵;還實行了法律建設,確立了君主封建專製製度。為統一秦國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過秦論》中所謂“奮六世之餘烈”,指的就是秦始皇借助六代秦王以來對製度的不斷完善,最終從體製上成為了一個適應新時代變化的強國,碾壓六國。
2、重用人才:秦國人才輩出,統治者善於用人,秦國的強大與秦穆公,秦昭襄王,呂不韋,秦王嬴政等人分不開。
3、興建工程發展農業:鄭國渠和都江堰的修建,促進了秦國農業的發展,軍用物資得到了充足的供給和補充。鄭國渠工程西起今天涇陽縣西北,攔截涇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東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幹線沿北山南麓自西向東伸展,總長近300裏。
沿途攔腰截斷沿山河流,將冶水、清水、濁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最終在關中平原北部,涇、洛、渭之間構成密如蛛網的灌溉係統,使高旱缺雨的關中平原得到灌溉。
4、地理形勢:秦國的地理形勢有一定的優越性,可進可退,占得地利之便。秦國的疆土遠離中原,民風淳樸。秦國腹地是關平原,有八百裏秦嶺作為屏障,易守南攻。況且秦國還有巴蜀之地,沃野千裏,資蓄眾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六國
以上就是六國地圖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