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深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李濟深(1885―1959),黃埔軍校副校長。原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𞤻鷺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李濟深 - 個人簡介
李濟深 (1885~1959) ,原名李錦江,字任潮。1885年11月6日(清光緒十一年九月三十)生於廣西省蒼梧縣。曾入廣東黃埔兩廣陸軍中學、廣東講武學堂、保定軍谘府軍官學校學習。1914年任陸軍大學教官兼陸軍部軍事編輯局編修。1920年底後任粵軍第一師副官、參謀長、師長兼第一軍參謀長。1925年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長、黃埔軍校副校長。1927年參與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任國民黨廣州政治分會主席、廣東省政府主席、南京國民政府委員兼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1929年因反對蔣介石討伐李宗仁而被軟禁於南京湯山,“九一八”事變後獲釋。1933年11月聯合十九路軍蔡廷鍇等人在福建發動抗日反蔣運動,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任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失敗後往香港,組織中華民族革命同盟,任主席兼組織部長,從事反蔣抗日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曆任國民政府戰地黨政委員會副主任、軍事委員會西南辦公廳主任、軍事參議院院長等職,擁護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支持抗日民主運動。1947年發起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主席。同年底,從香港進入東北解放區。1949年1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李濟深 - 生平經曆
早年進私塾�o讀經史。1903年就讀於廣州黃埔陸軍中學、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後,在新軍任見習官、排長,後入廣東陸軍講武堂繼續學習。1909年,被保送到設在保定的軍谘府軍官學校(後改名陸軍大學)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官,曆時五年。
1920年,李濟深南下廣州,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軍政府,任粵軍第一師副官長,後任師參謀長。1922年,第一師師長鄧鏗被刺身亡後,兼任代理師長。1923年以後,正式升任第一師師長兼參謀長,並兼任西江善後督辦,大元帥大本營西江辦事處處長等職。 1924年1月,孫中山決定創辦黃埔軍校,李濟深被任命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委員長蔣介石)。2月,任黃埔軍校教練部臨時主任。3月,又任軍構入伍試驗委員會代理委員長。當時,李濟深因還在西江練兵,這些工作都由鄧演達代理,5月,李濟深被孫中山任命為黃埔軍校教練部少將主任。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後,粵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升任軍長,並普級為陸軍上將。10月,參加第二次東征,任東征軍第二縱隊縱隊長。隨後又任國民革命軍南路總指揮。率陳銘樞、張發奎等部南征雷州半島和瓊州。對廣州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和鞏固作了貢獻。1926年1月,在國家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濟深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候補委員、國民政府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4月,又兼任黃埔軍校副校長。7月,國民革命軍舉行北伐,李濟深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上將總參謀長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後方留守主任,並代行總司令職權(總司令蔣介石在前方指揮作戰)。此外,還兼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廣東省政府軍事廳廳長、黃埔軍校副校長、第四軍軍長等職,總攬廣東黨政軍全權。所部第四軍兩個師和葉挺獨立團,由副軍長陳可鈺率領,參加北伐,攻必克,戰必勝,使第四軍獲得“鐵軍”光榮稱號。1927年4月初,李濟深和古應芬到上海參加蔣介石召開的反共會議。會後,返回廣州,發動“四・一五”政變,派軍隊包圍中華全國總工會廣東辦事處和省港罷工委員會,解除工人糾察隊武裝,查封工會、農會、學生會等革命團體,殺害鄧培、肖楚女、熊雄等兩千多名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後,李濟深擔任國民政府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中央政治會議廣州分會主席、廣東省政府主席和第八路軍總指揮。9月,國民黨寧、漢、滬三方合流後,又任中央特別委員會委員。曾派重兵圍攻進入潮汕地區的八一南昌起義部隊。1929年3月,在蔣介石和桂係軍閥李宗仁、白崇禧之間爆發蔣桂戰爭。3月15日,蔣介石以夥同李宗仁、白崇禧“分頭發難,謀反黨國”的罪名,將李濟深扣押,軟禁於南京湯山,剝奪軍政大權,並“永遠開除黨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李濟深被釋放。同年11月,在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李濟深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中央政治會議委員,並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辦公廳主任和訓練總監。但李濟深沒有接受蔣介石的收買,不久離開南京到廣州,開始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政治活動。1932年,曾組織“抗日軍人聯合會”,圖謀反蔣,未成。後又聯合方鼎英、陳銘樞等組織“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為當時擁胡(漢民)反蔣(介石)的軍事處領。1933年10月23日,蔣介石召開國民黨中常會,將李濟深第二次“永遠開除黨籍”。11月20日, 李濟深與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率領十九路軍在福建發動蔣軍事下放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並與紅軍簽訂反蔣抗日軍事協定。從此開始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李濟深被選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不久,福建事變被蔣介石鎮壓,李濟深逃亡香港。後又在香港組織“中華民族革命大同盟“,出版《大眾日報》,繼續進行反蔣抗日宣傳。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李濟深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主張國共合作,一致抗日,蔣介石鑒於全國的抗日形勢,撤銷對李濟深的通緝令,並任命李濟深先後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戰地黨政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桂林辦公廳主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院長等職,還授予李濟深陸軍一級上將軍銜。1944年,桂林淪陷後,他團結一部分軍人和進步人士,在家鄉廣西蒼梧組織抗日武裝,開展敵後遊擊戰。1945年5月,在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濟深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李濟深聯絡馮玉祥等反對蔣介石發動內戰,曾兩次在廬山與蔣介石麵談,批評蔣的內戰政策。1946年3月至4月,李濟深聯絡李章達、蔡廷鍇等先後兩次娛會議,正式成立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並被推選為主席。聯絡國民黨內愛國民主人士,反對蔣介石內戰獨裁,為促進國內和平民主而努力。1947 年3月9日,李濟深在香港發表《對時局意見》,號召國民黨內“每一個對國家負有責任感的人”,都應勇敢地站出來“改正黨內反動派的錯誤政策”。5月,國民黨中央以“背叛黨國”的罪名,將李濟深第三次“永遠開除黨籍”,並下令“全國通緝”。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積分在香港成立,宋慶齡被推選為名譽主席,李濟深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和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5月5日,發表通電,代表民革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關於召開新政協、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五一”號召。12月,應中共中央邀請離開香港北上,到達東北解放區。1949年6月,代表民革在北平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1949年9月,李濟深代表民革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並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9月,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49年11月、1956年2月和1958年11月,在民革第二、三、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濟深均當選為民革中央主席。1959年10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李濟深 - 個人評價
李濟深是愛國民主人士、政治家和軍事家。他以畢生精力致力於中華民族的振興事業,為近代中華民族的兩大曆史進程:辛亥革命、新中國成立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愛國革命堅定不移,雖經曆坎坷,但麵對時代的挑戰,表現出非凡的智慧、力量和道德勇氣。
祖國統一是最牽動晚年李濟深心弦的一件大事,他曾多次發表講話和文章,敦促台灣國民黨當局和在台的舊部故交,不要忘記孫中山先生的教導,以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利益為重,順應曆史潮流和人民意誌,及早走上正確的道路。在他逝世的前四天,寫下了:“十年國慶萬年紅,衡麓光輝永照中;我與全民宏願在,及身要見九州同!”的詩句。
李濟深先生之子李沛金先生評價父親:“父親不但深信三民主義,平等對待所有的人,他還是一個真誠、坦率、勤儉值得信賴的人。他從不以權謀私,因此盡管他是一個來自廣西的外鄉人,卻能管理好廣東這個有著強烈地方主義色彩有省份,而且深得民眾的喜愛。”
白崇禧這樣議論父親:“作為廣西人的李濟深,因其高貴的品格和誠摯待人的作風而在廣東軍中被廣東將官擁戴為領袖。”
黃紹�f這樣描述過父親:“即使手握行政和軍事大權,他也不濫用職權,他嚴於律已,克已奉公,而且平易近人。”
李濟深 - 性格特征
李濟深一生堅持民主真理,不顧自己的榮辱乃至生命,不屈於強權和反動惡勢力,屢屢觸怒蔣介石,以至一次被囚禁,一次被通輯,三次被開除國民黨黨籍。
李濟深先生一生光明磊落,不謀私利,以致解放前夕,在香港從事民主革命活動期間,他的家庭生活還需朋友們接濟幫助。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給了他優厚的待遇,但他依然是生活節儉,衣著樸素。工作之餘便是讀書看報、練習書法。他在晚年,把收藏的數百件珍貴藏品以及家鄉的故居全都無私的捐獻給了國家。
李濟深 - 軍事才能
⠀
辛亥革命爆發時,李濟深為阻止清軍南下鎮壓革命運動,和同學一起自發地行動起來,破壞了保定附近的瀏河鐵橋。1912年,他聞知廣東軍政府組織北伐軍討伐清政府後,滿腔熱情地到上海,找到軍長姚雨平,要求參加戰鬥。此時,姚雨平正為部隊缺乏軍事人才而著急,李濟深的到來恰似雪中送炭,立即被姚雨平委任為作戰參謀,直接參與全軍作戰計劃的製定和指揮工作。姚雨平率領的廣東軍是北伐軍中的主力部隊,奉孫中山令,沿津浦鐵路向北進攻。在北伐過程中,李濟深初步展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他積極協助姚雨平整編軍隊,認真製定作戰計劃。為了使作戰計劃更加詳細與周全,他親自到前線偵察地形,選擇行軍路線。他主動請纓,直接到前線指揮作戰,在固鎮、宿州、徐州三次大敗清軍的戰鬥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津浦線主戰場的節節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各路北伐軍,迫使清宣統皇帝宣布退位,袁世凱實行南北議和。李濟深因為在作戰中有勇有謀,戰功卓著,被姚雨平破格提拔為第22師參謀長。
1914年,李濟深以優異成績在陸軍大學畢業後,不但被留校任教,還在陸軍部軍學司擔任職務。在任教期間,李濟深充分展現了他深厚的軍事理論素養,悉心培養了一大批高級軍事人才。許多人後來成為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高級將官。如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長的徐永昌,廣西省主席、集團軍司令的黃旭初等,都是他的學生。因此,李濟深在軍政界聲望極高,有“全國陸軍皆後學,兩粵名將盡門生”的聲譽。
李濟深 - 紀念場所
⠀
李濟深故居位於梧州市蒼梧縣料神村。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李濟深先生1885年誕生於此。
故居1925年建,莊園式磚木結構建築,四周築圍牆和四角炮樓,內為四合院式廂房和樓房,天麵回廊過道與炮樓通,兼有中西建築藝術。占地3040平方米。後山有蒼翠古鐵樹林,風景幽雅。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故居為青磚瓦房四合院,院後有蒼翠古鐵力木林,風景幽雅。
大門口嵌著一塊大理石,上麵刻著胡耀邦親筆題寫的“李濟深故居”5 個大字。順著扶梯登上二樓,四周回廊上西式欄杆別致,門窗上雕的花草圖案,增添了古色古香的色彩。二樓是李濟深的臥室和會客室、電報室,大體仍保持著當年的擺設。李濟深故居建於1935年,李濟深曾在這裏接待過不少國民黨要員和大批愛國文化人士。故居瓦麵建有墩子式的人行道,與四角上的炮樓相通,是一座進可攻、退可守的建築物。解放後,李濟深故居曾多次進行維修,1997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自治區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遊人為中西建築藝術以及居室與炮樓完美結合歎為觀止,著名民主革命家、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的儒將風範和革命業績更給遊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29年,李濟深被蔣介石囚禁湯山獲釋後回住於此,1936年在這裏召開過民族革命同盟會。抗日時期聯絡國共兩黨及文化界人士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朱蘊山、梅龔彬、陳希周、宣俠父等商討敵後抗日事宜。1944年接受周恩來建議回舊居組織民眾武裝,並與董必武派遣的一批愛國文化人士在這裏組織"南區抗日委員會",開展敵後抗日並與延安保持電訊聯係。
1993年為紀念李濟深先生發行的郵票!
⠀
李濟深 - 相關詞條
國民黨將帥:
白崇禧 | 曹浩森 | 陳誠 | 程潛 | 杜聿明 |
方鼎英 | 馮玉祥 | 傅作義 | 何成浚 | 胡璉 |
胡宗南 | 蔣介石 | 吉鴻昌 | 李家鈺 | 李品仙 |
李濟深 | 劉峙 | 劉鎮華 | 李宗仁 | 羅廣文 |
鹿鍾麟 | 商震 | 盛世才 | 石三友 | 宋希濂 |
蘇炳文 | 孫殿英 | 孫立人 | 孫中山 | 湯恩伯 |
佟麟閣 | 衛立煌 | 吳奇偉 | 楊虎城 | 楊傑 |
嚴立三 | 張學良 | 張治中 | 張自忠 | 趙登禹 |
⠀
⠀
⠀
⠀
⠀
李濟深 - 參考文獻
1.《李濟深詩文選》,文史資料出版社。
2. 《李濟深全傳》,團結出版社。
3. 《李濟深紀念文集》,廣西人民出版社。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